老话说“寒从脚起”,探究这话从何说起?

发布时间:2016-05-03 1181人阅读

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发掘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时,出土了大批的箭帛医书,在这批箭帛医书的《脉法》中记载:“圣人寒头而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补不足”。“寒头暖足”是中医理论补虚泻实的重要原则,也是历代医家养生所遵循的准则。头为阳,足为阴,头为诸阳之会,百脉皆冲于头,故头最怕热;而双足紧贴地表,为诸阴之会,百脉皆远离足,故足最怕冷,最易受寒邪侵袭。

从经络学说的角度,也能够说明暖足的重要意义,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均起于足,足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均止于足,而且阴跷脉、阳跷脉、阳维脉均起于足跟,冲脉下行于足趾间,双脚有近70个穴位。各条经脉又属于各个脏腑,其相互影响、联系全身,脚部的寒冷也必然会导致全身性的疾病,尤其是老年人,脏器老化,阳气衰微,机体体抗力降低,寒邪更易通过脚部侵袭,损伤阳气,引发疾病或旧疾复发。所以足部保暖可以温煦阳气,使气血在经脉中畅通运行,保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证明,人的脚底有丰富的血管及末梢神经,有与各个脏器相对应的反射区,当双脚在做运动时,可不断刺激足底,该刺激可以反射到大脑皮层,通过中枢神经调节脏腑功能。心脏是人类血液的动力中枢,但是由于双脚距离心脏较远,且加上血液重力,故血液从双脚流向心脏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下肢肌肉泵的作用,挤压血管,协助心脏泵血。脚部由于位置较远,脂肪层薄,保温能力差,温度一般比身体的其他部位要低,为28-33度,脚底的汗腺比较密集,对调节体温十分重要,蒸发可带走大量的热量,脚就更容易冷。

当气温骤降,脚部受凉,会引起上呼吸道毛细血管反射性收缩,使纤毛摆动减慢,排除异物能力减低,抵抗力减弱,使本来潜伏在病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大量繁殖,故表现出咳嗽、咳痰、流鼻涕的呼吸系统症状。脚部受寒后,会导致细菌侵入及自身菌群紊乱,这也是寒冷季节呼吸系统疾病增加的重要原因。

足部保健的方法

1.中药沐足: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睡前一盆汤”当做养生保健的良方,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用热水泡脚,可使脚步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抵抗寒冷,有助于睡眠。水温切忌过高,应控制在38-42度,如过高可能会导致人体热量不易散发,造成虚脱,不过温度还应以泡脚的时间长短而定。有心脏疾病、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的老年人,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在泡脚时可加入中药,如桂枝、红花、干姜、川椒,增强温煦功能。

2.足部按摩:擦涌泉穴。中老年朋友手脚冰凉,多因肾阳不足,温煦功能减弱,使阳气不能畅达四肢。涌泉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为温通肾阳、助阳化气的要穴,其位于二三趾缝纹头与足跟连线的上1/3处。清代《寿世青篇十二段动功》中记载,用左手把住左脚,用右手搓左脚心,左右交替,各36次。可改善神经、生殖、泌尿、循环功能,达到消除疲劳、防病治病的功效。

3.常运动:前文介绍,人的脚底有丰富的血管及末梢神经,有与各个脏器相对应的反射区,当双脚在做运动时,可不断刺激足底,该刺激可以反射到大脑皮层,通过中枢神经调节脏腑功能。脚部的活动,可以锻炼肌肉、韧带、神经末梢、关节,增加血液循环,提升足部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