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阶段,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焦虑症、抑郁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进食障碍以及品行障碍等。这些心理问题可能对青少年的学习、社交和家庭关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1、焦虑症
青少年焦虑症主要表现为过度担忧、紧张不安,可能伴随心悸、出汗或失眠等躯体症状。社交焦虑障碍是常见类型,患者在与他人互动时会产生强烈恐惧感。认知行为疗法是主要干预手段,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舍曲林、氟西汀等抗焦虑药物。
2、抑郁症
以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核心症状,可能伴有食欲改变、注意力下降甚至自伤倾向。重度抑郁发作时需结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等SSRIs类药物,但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过度活动和冲动行为。治疗通常采用行为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哌甲酯、托莫西汀等中枢神经兴奋剂可改善核心症状,但需定期评估药物疗效和生长发育情况。
4、进食障碍
包括神经性厌食和贪食症,表现为对体重体型的过度关注、进食行为异常。营养支持治疗结合家庭治疗是关键,严重病例需住院进行营养重建,氟西汀等药物可用于辅助治疗暴食行为。
5、品行障碍
表现为反复出现的攻击性、欺骗性或破坏性行为,常伴有规则违反。干预需结合家庭治疗、社会技能训练,必要时使用利培酮等药物控制攻击行为,但药物治疗需严格评估适应证。
家长和教师应留意青少年情绪行为变化,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当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社交退缩或行为异常时,应及时寻求心理科或精神科专业帮助。学校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青少年掌握压力管理技巧。需注意的是,任何精神类药物都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