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不属于遗传性疾病,通常不会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下一代。但乙型肝炎可能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或性接触等途径发生感染,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并非遗传物质异常导致的疾病,因此不具备遗传性。但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孕妇可能在分娩过程中通过血液或体液将病毒传给新生儿,这种垂直传播方式常被误认为是遗传。此外,乙型肝炎还可通过输入被污染的血液制品、使用未消毒的医疗器械或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等方式传播。
若母亲为乙型肝炎患者,新生儿出生后需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率可达90%以上。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性生活时建议使用安全套。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需定期复查肝功能、乙型肝炎两对半及病毒载量,出现异常时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明确且可防可控,通过规范的医疗干预和科学的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建议高危人群及时接种疫苗,育龄期女性孕前应进行乙型肝炎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可最大限度保障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