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药作为激素类药物,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避孕效果较好,但长期或不当使用可能引起恶心呕吐、乳房胀痛、月经周期改变、情绪波动、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其具体危害与个体差异、药物种类及使用方式密切相关。
1.恶心呕吐避孕药中的雌激素成分可能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部分女性服药后出现短暂性恶心、反胃,严重时可能伴随呕吐。此类反应通常发生在用药初期,可通过随餐服用或睡前服药缓解。
2.乳房胀痛孕激素会促进乳腺腺泡发育,部分女性用药后可能出现乳房胀痛、触痛感,通常在停药后1-2个月经周期内自行消退。若发现乳房结节持续存在,需及时进行乳腺检查。
3.月经周期改变外源性激素可能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导致月经周期紊乱,表现为突破性出血、经量减少或闭经。这种情况多见于紧急避孕药使用者,多数人在3个月内恢复正常月经。
4.情绪波动孕激素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水平,部分敏感人群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易怒等精神症状。有抑郁症病史者使用后情绪障碍发生率可能增高2-3倍。
5.体重增加少数使用者因水钠潴留出现暂时性体重上升,通常波动在1-3kg范围内。新型避孕药已通过改良配方显著降低该副作用发生率,但个体代谢差异仍可能导致脂肪重新分布。
使用避孕药需严格遵循医嘱,选择适合自身的药物类型。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测,若出现剧烈头痛、视力模糊、胸痛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停药就医。未生育女性建议优先选择短效避孕药,并注意每年进行妇科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