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通常包括食品污染、储存不当、加工不当等,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若出现疑似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食品污染食品在生产、运输或销售过程中可能受到致病菌污染,例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这些细菌可通过不洁净的水源、带菌的食品加工设备或操作人员的手部接触传播。被污染的食品外观可能无明显异常,但食用后会引发中毒。
2、储存不当食品在储存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或存放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例如熟食在室温下放置超过2小时,或冷藏温度未达到4℃以下,均会加速细菌增殖。部分细菌毒素耐高温,即使再次加热也难以破坏。
3、加工不当食品加工过程中加热不彻底、生熟交叉污染或厨具清洁不达标,易导致细菌残留。如肉类未完全煮熟、使用同一砧板处理生食和熟食、未消毒的刀具接触即食食品等,均可成为细菌传播途径。
若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需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诺氟沙星等药物缓解症状。日常应注意生熟分开储存、彻底加热食物,避免进食变质或来源不明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