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划伤的伤口可以通过清洗消毒、止血包扎、预防感染、定期换药以及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具体处理方法需根据伤口深浅、出血量等因素进行选择,必要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操作。
1、清洗消毒伤口处理的第一步是彻底清洁,避免污染物残留引发感染。浅表划伤可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去除表面泥沙、碎屑等异物。若伤口周围皮肤有污渍,可用碘伏棉球由内向外轻柔擦拭,减少细菌滋生风险。清洁时避免用力揉搓或使用酒精等刺激性液体,以免加重疼痛或损伤组织。
2、止血包扎清洗后需及时止血并保护创面。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毛巾按压出血部位5-10分钟,多数浅层划伤可通过压迫止血。止血后涂抹红霉素软膏等抗菌药物,覆盖无菌纱布并用医用胶布固定。若伤口位于关节处,包扎需保持适当松紧度,避免影响关节活动或造成血液循环不畅。
3、预防感染开放性伤口存在细菌感染风险,可遵医嘱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抗生素药膏。每日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化脓或异常疼痛,出现感染迹象时可口服头孢克肟片、阿莫西林胶囊等药物。日常需保持伤口干燥,避免接触污水或污染物,不可强行撕除结痂。
4、定期换药伤口愈合期间需定期更换敷料,通常每日或隔日换药一次。换药时用生理盐水湿润纱布后缓慢揭开,再次消毒后涂抹新药膏。深度超过0.5cm或出血不止的伤口,建议就医判断是否需要缝合。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需加强伤口护理频次和监测体温变化。
5、及时就医若划伤由生锈金属制品导致,或伤口较深伴有活动性出血,需在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出现发热、肢体麻木、伤口周围皮肤发黑等异常表现时,应立即到急诊科处理。儿童面部或手足部位较深伤口,可能需整形外科介入以减少瘢痕形成。
处理伤口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裂开,饮食需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愈合期间出现瘙痒属于正常现象,不可抓挠伤口。伤口完全愈合前不宜游泳或长时间浸泡水中,洗澡时可用防水敷贴保护。若3-5天后疼痛加剧或渗液增多,建议到普外科进行专业清创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