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性出血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持续出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症状与体征以及内镜下表现等。这些指标通常需结合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综合评估。
1、持续出血
活动性出血通常指在72小时内仍有新鲜血液排出,如呕血、黑便或血便等症状未缓解或加重。若患者治疗后出血未停止或反复出现,可能提示存在持续性出血。
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当患者出现收缩压低于90mmHg、心率超过100次/分、四肢湿冷等休克表现时,可能提示存在活动性出血。此时血容量不足会导致组织灌注下降,需紧急干预。
3、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
在未输血情况下,血红蛋白每24小时下降超过2g/dL或血细胞比容下降超过6%,可能反映持续失血。动态监测血常规变化有助于评估出血程度。
4、症状与体征
反复呕血、便血颜色由黑转红、肠鸣音活跃、腹胀加重等症状均提示可能存在活动性出血。部分患者可能伴随头晕、乏力等贫血表现。
5、内镜下表现
胃镜或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出血灶渗血、喷血,或发现血管裸露等征象,这是判断活动性出血最直观的依据。内镜还能进行止血治疗并评估治疗效果。
出现上述情况时需立即就医,由医生通过生命体征监测、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评估明确出血状态。治疗期间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并遵医嘱进行补液、输血或内镜止血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