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发生可能与生理性因素有关,也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等病理性原因相关。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生理性因素生理性痛经多与月经期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分泌增多有关。前列腺素水平升高会刺激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导致子宫缺血缺氧,引发下腹坠痛。疼痛通常在月经来潮前1-2天出现,可能伴随腰酸、恶心等症状。这类痛经可通过热敷缓解,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对乙酰氨基酚片等止痛药物。
2、子宫内膜异位症当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生长至卵巢、盆腔等部位时,病灶受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出血,刺激局部组织产生炎症反应,释放前列腺素、白介素等致痛物质。患者痛经呈进行性加重特点,常伴有性生活痛、月经量增多。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地诺孕素片、醋酸亮丙瑞林微球、屈螺酮炔雌醇片等药物控制病情。
3、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腺体侵入子宫肌层后,会引起子宫均匀性增大、肌层纤维化。月经期病变部位充血肿胀,导致子宫张力增高和痉挛性收缩,产生剧烈痛感。患者往往出现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症状。药物治疗包括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如曲普瑞林注射液等。
4、盆腔炎盆腔炎症反复发作会造成输卵管、卵巢等器官组织粘连,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月经期盆腔充血加重,炎性介质刺激神经末梢,导致下腹持续性钝痛,可能伴随发热、异常阴道分泌物。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片、盐酸多西环素片等抗生素。
若痛经程度超出正常范围或伴有异常出血,建议及时进行妇科检查、超声影像学评估。明确病理性因素后,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或采取手术治疗。日常应注意经期保暖,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缓解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