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包括典型的修复过程,通常指在炎症反应后期通过组织再生和纤维化修复两种方式恢复受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这一机制是机体自我修复的重要环节,能够促进伤口愈合并防止感染扩散。
1、组织再生
组织再生是指由周围同种细胞分裂增殖来替代损伤细胞的修复方式。例如,皮肤或黏膜的浅表损伤可通过上皮细胞再生实现完全修复,恢复原有结构和功能。再生能力在不同组织中有差异,神经细胞再生能力较弱,而肝细胞等具有较强的再生潜力。
2、纤维化修复
当组织损伤较深或范围较大时,机体启动纤维化修复机制。此过程以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蛋白沉积为主,形成富含毛细血管的肉芽组织填充缺损区域。随着时间推移,肉芽组织逐渐转化为瘢痕组织完成修复,但可能伴随功能部分丧失。
3、肉芽组织形成
肉芽组织是纤维化修复的核心结构,由新生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炎症细胞共同构成。它不仅能填补组织缺损,还能分泌生长因子促进细胞增殖,同时通过吞噬作用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为后续修复创造良好微环境。
组织修复过程受局部血液供应、感染控制和营养状况等因素影响。建议在发生炎症损伤后及时清创消毒,保持伤口清洁,并保证蛋白质、维生素C等营养素摄入以促进修复。若出现创面长期不愈或异常增生,需及时就医评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