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胃肠炎是由细菌感染、免疫力低下、接触传播引起的胃肠黏膜炎症。患者多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伴随发热或脱水。
1、细菌感染病原菌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消化道,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刺激胃肠黏膜引发炎症反应。例如沙门氏菌常存在于未煮熟的鸡蛋或肉类中,感染后会导致水样便或黏液血便。
2、免疫力低下婴幼儿、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因免疫功能较弱,更易发生细菌过度增殖。糖尿病、艾滋病等基础疾病患者感染后症状往往较重,可能出现持续高热或电解质紊乱。
3、接触传播与感染者共用餐具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未彻底洗手,可能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集体生活环境如学校、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易发生交叉感染。
细菌性胃肠炎的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方案。轻症患者可通过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调整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细菌培养明确病原后,可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胶囊等抗生素。腹泻严重时可用蒙脱石散止泻,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平衡。若出现剧烈腹痛、血便或持续高热,需及时就医排除肠穿孔等并发症。
日常应注意食品卫生,避免生食海鲜或未灭菌乳制品。处理呕吐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并做好环境消毒。患病期间需隔离个人用品,症状消失后仍需遵医嘱完成疗程,防止复发或耐药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