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毛囊炎的发生通常与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皮肤损伤等因素有关,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日常护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
1.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毛囊炎最常见的病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导致毛囊出现红色丘疹或脓疱,伴随疼痛或瘙痒。治疗时一般可遵医嘱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抗生素药物,必要时需口服头孢呋辛酯片、阿奇霉素分散片等。
2.真菌感染
马拉色菌等真菌感染可能引起真菌性毛囊炎,表现为半球形红色丘疹,周围有红晕。此时需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硝酸咪康唑乳膏等,严重者可口服伊曲康唑胶囊辅助治疗。
3.皮肤损伤
搔抓、摩擦或剃须等原因导致的皮肤屏障受损,可能继发细菌感染形成毛囊炎。日常需避免刺激患处,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必要时可外用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
对于反复发作或严重的毛囊炎,可考虑进行激光治疗、光动力疗法等物理疗法。若已形成脓肿,则需由医生进行切开引流。治疗期间应避免自行挤压皮损,注意衣物透气性,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积极控制原发病。若症状持续加重或范围扩大,建议及时至皮肤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