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的主要表现包括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及其他伴随症状等。这些症状常因脑部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需结合临床评估明确。
1.运动障碍患儿常出现运动发育迟缓,如抬头、坐立、行走等动作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自主运动时可能表现为动作不协调、肢体僵硬或肌肉控制力差,部分患者存在偏侧肢体活动受限。
2.肌张力异常多数患者存在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关节活动阻力增大;少数可出现肌张力低下,表现为肌肉松弛、关节活动度异常增大。肌张力异常可能随情绪变化或体位改变出现波动。
3.姿势异常典型表现为四肢屈曲或伸展姿势,如双上肢内收、肘关节屈曲,下肢呈剪刀样交叉。部分患儿头部后仰、躯干后弓,坐立时可能出现身体前倾或侧弯等代偿性姿势。
4.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如握持反射、紧张性颈反射等持续存在或消失延迟,深部腱反射可能亢进。部分患儿可引出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5.伴随症状约半数患者伴有智力发育迟缓、语言障碍或视力异常,部分可能出现吞咽困难、流涎等症状。约20%-40%的患儿可能并发癫痫,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抽搐或意识丧失。
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建议在发现运动发育异常或姿势异常时尽早就医。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可改善运动功能,必要时需结合药物控制癫痫等并发症。家庭护理中需注意预防关节挛缩,定期进行神经发育评估,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