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角化病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皮肤表皮增生性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其典型特征为皮肤表面出现褐色或黑色的斑块,表面粗糙,可能伴有油脂性鳞屑,通常不伴随疼痛或瘙痒。
1.临床表现脂溢性角化病的皮损早期为扁平丘疹,边界清晰,后期逐渐增厚形成疣状凸起。颜色可从浅褐色变为深黑色,表面可能覆盖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区域,通常为多发性皮损,但生长缓慢且无自觉症状。
2.发病原因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皮肤老化、遗传因素、紫外线长期暴露有关。研究表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分化异常和局部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参与疾病发展。此外,部分患者存在特定基因突变或家族聚集倾向。
3.诊断与鉴别通过皮肤镜观察可发现脑回样结构、粉刺样开口等特征性表现。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和假性角囊肿。需与寻常疣、日光性角化病、黑色素瘤等疾病鉴别,后者常伴有不对称性生长或颜色不均等恶性征象。
4.治疗方法对于无症状的皮损一般无需处理。影响美观或发生摩擦刺激时,可采用液氮冷冻治疗、激光消融或手术刮除。部分患者可局部使用维A酸乳膏改善角化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治疗后需注意创面护理,预防继发感染。
日常应注意避免过度搔抓皮损,定期观察皮损颜色、大小的变化。外出时做好防晒措施,使用SPF30以上的防晒霜。若皮损短期内快速增大、出血或出现疼痛,应及时就诊皮肤科排除恶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