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乏力、消化道不适、黄疸以及肝区疼痛等。这些症状通常出现在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的2-6周内,病情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1.发热甲型肝炎病毒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异常,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畏寒、头痛等类似感冒的表现,但发热一般持续3-5天会逐渐消退。
2.乏力病毒侵袭肝脏细胞后,会影响肝脏代谢功能,导致能量供应不足。患者常自觉全身倦怠、四肢无力,严重时可能出现肌肉酸痛,这种疲劳感在黄疸出现前1-2周最为明显。
3.消化道不适肝功能受损会导致胆汁分泌异常,进而引发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腹胀、腹泻等消化紊乱表现,尤其在进食后症状加重。
4.黄疸随着肝细胞损伤加重,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可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变黄。尿液颜色加深呈浓茶色,粪便颜色变浅,这是甲型肝炎发展至典型期的标志性症状,通常出现在发病后1-2周。
5.肝区疼痛约半数患者会出现右上腹隐痛或胀痛,体格检查可发现肝脏肿大伴触痛。这是由于肝脏炎症导致肝包膜受到牵拉,疼痛程度与肝脏肿胀程度相关。
若出现上述症状,特别是伴有尿色加深或皮肤变黄时,应及时到感染科就诊。确诊甲型肝炎后需进行消化道隔离,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日常应注意饮食卫生,接种甲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手段,治疗期间需遵医嘱卧床休息并避免肝损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