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发生通常与高温环境、机体产热增加、散热障碍等因素有关。常见原因包括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剧烈体力劳动,以及个体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等。若未及时干预,严重中暑可能危及生命,需引起重视。
1.高温高湿环境
高温天气或密闭环境会导致人体通过辐射、蒸发等方式的散热效率下降。当环境温度超过32℃、湿度大于60%时,汗液蒸发减少,体温调节机制失衡,容易引发中暑。长期处于无空调的室内、车厢等密闭空间也属于高危环境。
2.剧烈体力活动
进行高强度运动、重体力劳动时,身体代谢率显著增高,产热量急剧增加。若未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出汗会导致血容量不足,进一步削弱散热能力。建筑工人、运动员等群体在夏季更易因此发生中暑。
3.体温调节功能障碍
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服用某些药物(抗组胺药、利尿剂)的人群,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相对较弱。这类人群在同等环境条件下,更难有效散热,发生中暑的风险较健康成年人更高。
日常预防中暑应注意避免正午时段外出,户外活动时选择透气衣物并佩戴遮阳工具。建议每小时补充200-300ml含电解质的饮品,当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中暑症状时,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降温。若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等重症表现,需立即送医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