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祛湿气的中药有哪些

江一平 中医消化科 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祛湿气的中药一般有茯苓、白术、薏苡仁、苍术、陈皮等,需遵医嘱使用。中医认为湿气多因脾虚运化失常或外感湿邪所致,这些药物可通过不同机制帮助改善体内湿气过重的情况。

1、茯苓

茯苓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其药性平和,既能祛湿又不伤正气,适用于脾虚湿盛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痰饮等症。中医常用其配伍其他健脾药物增强祛湿效果。

2、白术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主要功效为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白术能通过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水湿代谢,常用于治疗脾虚湿困导致的腹胀、泄泻、四肢困重等症状,常与茯苓配伍使用。

3、薏苡仁

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作用。其清热利湿的特性尤其适合湿热内蕴导致的关节肿痛、脚气浮肿或皮肤湿疹,生用偏于清热,炒用长于健脾。

4、苍术

苍术辛香苦温,归脾、胃、肝经,以燥湿健脾、祛风散寒为主要功效。其辛温之性可化解中焦寒湿,改善湿阻脾胃引起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对于外感湿邪引起的头身困重效果显著。

5、陈皮

陈皮苦辛性温,归脾、肺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通过行气化滞促进水湿运化,适用于湿浊阻滞气机导致的胸闷腹胀、恶心呕吐,常与茯苓、半夏等药物配伍使用。

祛湿药物的使用需根据个体体质和证型辨证选择。脾虚者宜配伍补气药,湿热者需配合清热药。日常应注意避免久居潮湿环境,减少生冷油腻食物摄入。若长期存在头重如裹、大便黏腻等湿气重表现,建议到中医科就诊,进行系统调理。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