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倒刺多可能与维生素缺乏、皮肤干燥或外界刺激等因素有关,也可能与某些皮肤病相关,需结合具体表现判断。倒刺在医学上称为逆剥,是角质层干燥剥离的表现,通常与局部皮肤屏障受损有关。
1、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A、C、E等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可能导致皮肤角质化异常,使指甲周围皮肤脆弱易剥离。锌元素和蛋白质摄入不足也会影响皮肤修复能力。日常可适量摄入动物肝脏、胡萝卜、坚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复合维生素制剂。
2、皮肤干燥和外界刺激
频繁接触洗涤剂、化学溶剂或过度洗手会破坏皮脂膜,导致角质层水分流失。寒冷干燥环境会加剧皮肤脱水,使甲周皮肤出现纵向开裂。建议接触刺激性物质时佩戴手套,洗手后及时涂抹含尿素、凡士林等成分的护手霜。
3、皮肤病因素
湿疹、手癣等皮肤病可能导致甲周皮肤炎症反应,伴随红斑、脱屑等症状。接触性皮炎患者接触过敏原后可能出现局部水疱、瘙痒等表现,反复搔抓会加重皮肤损伤。此类情况需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使用醋酸曲安奈德乳膏、联苯苄唑乳膏等药物治疗。
日常应注意保持手部皮肤湿润,避免强行撕扯倒刺导致继发感染。若倒刺反复出现且伴随指甲变形、皮肤溃烂等情况,建议到皮肤科进行真菌检测或过敏原筛查,排除病理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