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的传染途径主要包括接触感染动物、人际直接接触、母婴传播、接触污染物以及呼吸道飞沫传播等。该病属于人畜共患传染病,需通过有效防护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1、接触感染动物
猴痘病毒可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播给人类。当人类接触患病动物的血液、体液,或被携带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时,病毒可通过皮肤破损处进入人体。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是常见的宿主,需避免直接接触野生动物。
2、人际直接接触
感染者皮肤疱疹的渗出液、血液、唾液等体液中含有病毒,密切接触如拥抱、亲吻或性行为时,病毒可能通过黏膜或破损皮肤传播。感染者的皮损部位病毒载量较高,接触后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3、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后可能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播给胎儿,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接触产道分泌物也可能被感染。这类垂直传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异常或新生儿感染,需加强孕期监测。
4、接触污染物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衣物、床单、毛巾等物品存在间接传播风险。病毒在干燥环境中存活时间较短,但湿润环境下可能存活数小时,及时消毒污染物品可阻断传播链。
5、呼吸道飞沫传播
在长时间面对面接触时,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形成的飞沫可能被他人吸入导致感染。这种传播需要较近距离的密切接触,普通社交距离的短暂交流通常不会传播。
若近期接触过可疑病例或疫区动物,并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前往感染科就诊。日常需注意保持手部卫生,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接触公共场所物品后避免触摸口鼻。确诊患者应严格隔离至皮损结痂脱落,防止病毒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