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

江一平 中医消化科 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便秘在中医中需根据具体证型进行辨证施治,常见证型包括热秘、气秘、冷秘、气虚秘及阴虚秘等。不同证型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存在差异,需针对性调理以恢复肠道功能。

1、热秘

热秘多因胃肠积热或过食辛辣所致,肠道津液耗伤而粪便干结。患者常伴有口臭、面赤、小便短赤等症状。治疗以清热润肠为主,可选用麻子仁丸加减,其中火麻仁、大黄等药材能泻热通便,白芍可滋阴缓急。

2、气秘

气秘与肝郁气滞或久坐少动相关,气机不畅导致肠道传导无力。多见腹胀胁痛、嗳气频作等表现。治法需顺气导滞,方用六磨汤加减,木香、乌药等理气药物可疏通气机,配合枳实、槟榔增强行气通便之效。

3、冷秘

冷秘因阳气虚衰或过食生冷,阴寒凝滞肠道所致。症见腹中冷痛、四肢不温、小便清长。治疗宜温里散寒,选用温脾汤合半硫丸,附子、干姜温补脾肾阳气,当归润肠助通便。

4、气虚秘

气虚秘多见于体弱或久病者,肺脾气虚致推动无力。常见排便费力、便后疲乏、舌淡苔白。治以益气润肠,方用黄芪汤加减,黄芪、党参补益中气,白蜜润燥滑肠,辅以陈皮理气健脾。

5、阴虚秘

阴虚秘因阴血亏虚、肠道失润引发,伴形体消瘦、潮热盗汗、舌红少苔。治疗需滋阴养血,增液汤为首选,玄参、麦冬、生地滋阴生津,可加用当归、黑芝麻增强润肠通便之效。

患者出现便秘症状时,需经中医师四诊合参明确证型,避免自行用药。治疗期间应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配合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若长期便秘或伴随消瘦、便血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