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定期监测等,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干预方案。
1、基础治疗
日常需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可多食用牛奶、豆制品等含钙丰富的食物,适当晒太阳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规律进行负重运动如散步、太极等,有助于维持骨密度。同时需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或碳酸饮料。
2、药物治疗
对于中重度骨质疏松或骨折高风险人群,需遵医嘱使用抗骨吸收药物,例如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或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钙剂和维生素D3作为基础补充剂,可改善骨代谢。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注射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促进骨形成。
3、物理治疗
在康复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平衡训练、核心肌群锻炼等物理康复治疗,可降低跌倒风险。脉冲电磁场、低频振动等物理疗法可能对改善骨密度有一定辅助作用。
4、手术治疗
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且疼痛剧烈时,可考虑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等微创手术。髋部骨折患者多需进行关节置换或内固定手术,术后需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
5、定期监测
建议每年进行骨密度检测,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动态评估治疗效果。药物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注射双膦酸盐类药物者需监测下颌骨坏死风险。
患者日常需注意居家环境安全,预防跌倒。治疗期间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更换药物。若出现腰背疼痛加剧、身高变矮或脊柱变形等情况,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