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脱性骨折是肌肉或韧带突然强烈收缩时,肌腱附着处的骨质被牵拉脱离正常位置的一种骨折类型。其发生机制通常与剧烈运动、外伤等因素有关,常见于踝关节、肘关节等部位,典型症状包括局部疼痛、肿胀以及活动受限等。
1、发生机制撕脱性骨折多因肌肉或肌腱在剧烈收缩时产生过大的牵拉力,导致其附着处的骨质被强行撕脱。例如踝关节内翻扭伤时,腓骨肌腱猛烈牵拉可能导致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骨折。这类损伤常见于运动员或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
2、常见部位该类型骨折好发于肌腱附着点较多的部位,如踝关节外侧的腓骨远端、肘关节的肱骨内上髁、膝关节的胫骨结节等。儿童因骨骺未闭合,骨骺部位的撕脱骨折发生率较高。
3、症状表现受伤部位会出现突发性锐痛,尤其在尝试活动患肢时加剧。局部可见明显肿胀、瘀斑,触诊时压痛显著。严重者可能出现关节稳定性下降,如踝关节撕脱骨折可能导致行走困难。
4、诊断方法X线检查可显示撕脱骨片的位置和移位程度,对于细微骨折或软骨损伤,需采用MRI或CT扫描明确诊断。医生会结合受伤机制、体格检查和影像学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5、治疗原则轻度撕脱骨折可通过石膏固定4-6周保守治疗,配合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缓解疼痛。移位明显的骨折需手术复位并用接骨板、螺钉进行内固定,术后需进行渐进性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功能。
发生撕脱性骨折后应避免患处负重,急性期可进行冰敷处理。建议在骨科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定期复查影像学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防止继发性关节僵硬或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