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多见于皮肤、皮下组织以及肝脏等部位。其本质是血管发育异常或血管畸形,通常在婴幼儿期发病,部分可能在成年后出现。
1、定义和类型
血管瘤属于血管源性肿瘤,根据病理特点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等类型。婴幼儿血管瘤多在出生后数周出现,表现为红色斑块或隆起性肿块;先天性血管瘤则在胎儿期形成,出生时即存在。部分特殊类型如肝血管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2、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皮肤或黏膜表面的红色斑块,按压时颜色变浅。深部血管瘤可能触及柔软包块,体积较大者可压迫周围组织,引发疼痛或功能障碍。肝脏血管瘤通常无症状,常在体检时通过超声或CT发现,直径超过5厘米的瘤体可能引起腹胀等不适。
3、诊断与治疗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超声可评估血流情况,MRI能清晰显示瘤体范围。治疗需根据肿瘤类型和部位选择方案,婴幼儿浅表血管瘤可外用β受体阻滞剂眼药水,快速增长的瘤体需口服普萘洛尔。激光治疗适用于浅表病灶,手术切除则用于影响器官功能或疑似恶变的病例。肝血管瘤若无症状通常无需处理,定期随访即可。
发现疑似血管瘤的病变时,应及时到血管外科或皮肤科就诊。避免自行挤压或摩擦瘤体,特别是生长在眼周、咽喉等特殊部位的病灶,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部分血管瘤具有自限性,婴幼儿血管瘤可能在5-7岁自然消退,但伴有溃疡、出血或影响发育的情况需积极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