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多在夜间或凌晨加重。其本质是气道对各种刺激因素产生的过度收缩反应,具有可逆性气流受限的特点,但症状严重程度存在个体差异。
哮喘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遗传因素使部分人群存在易感基因,如5q染色体上的基因簇。环境因素包括尘螨、花粉等过敏原,以及冷空气、运动、呼吸道感染等非特异性刺激。这些因素触发Th2型免疫反应,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炎症介质释放,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和气道重塑。
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症状、可变呼气气流受限证据及排除其他疾病。肺功能检查显示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和峰流速日间变异率超过10%。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可辅助评估气道炎症程度。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是确诊气道高反应性的金标准,但需在严密监护下进行。
治疗采用阶梯式方案,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是长期控制的基础用药,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可增强疗效。急性发作时首选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中重度患者可考虑生物靶向治疗,如抗IgE单克隆抗体(奥马珠单抗)。
患者需定期监测峰流速值,记录哮喘日记。建议进行过敏原检测,针对性避免接触已知诱发因素。规范的吸入技术训练可提高药物疗效,减少口咽部副作用。对于运动诱发型哮喘,热身运动和预先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可有效预防发作。妊娠期哮喘应维持控制治疗,未控制的哮喘对母婴风险高于药物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