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状肌位于臀部深层,属于臀部肌群的一部分。其位置起于骶骨前侧,穿过坐骨大孔,止于股骨大转子顶端,在维持髋关节稳定性和活动度中起重要作用。
1、具体位置梨状肌起始于骶骨前面的第二至第四骶椎孔外侧,肌纤维向外下方延伸,穿过坐骨大孔这一骨性结构。坐骨大孔由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与坐骨切迹共同围成,梨状肌在此处将坐骨大孔分隔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最终肌腱附着于股骨大转子的顶端内侧缘。
2、周围毗邻结构梨状肌上方与臀中肌相邻,下方与上孖肌、闭孔内肌相接。其前方紧贴骨盆内的骶丛神经和直肠等器官,后方被臀大肌覆盖。坐骨神经大部分从梨状肌下孔穿出,但约10%-15%的人群存在解剖变异,可能出现坐骨神经穿梨状肌的情况。
3、体表投影定位在体表可沿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顶点连线的中内1/3处触摸到梨状肌。临床上常通过此投影位置进行触诊,当梨状肌综合征发生时,此区域会出现明显压痛,并可能引发下肢放射性疼痛。
日常活动中需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避免长时间跷二郎腿或单侧臀部受压。进行跨步、深蹲等动作时应注意控制运动幅度,防止梨状肌过度牵拉。若出现持续臀部疼痛伴下肢麻木,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肌骨超声或MRI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梨状肌水肿或坐骨神经卡压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