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敛汗的中药都有哪些

吕娅萍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敛汗的中药通常包括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煅牡蛎、山茱萸等。这些药物在中医理论中多具有收敛固表、益气养阴的功效,适用于不同证型的多汗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辨证使用。

1、麻黄根

麻黄根性平味甘,归心、肺经,具有固表止汗的功效。中医认为其能收敛肺气、固护卫表,适用于表虚不固引起的自汗、盗汗。常与黄芪、白术等配伍,用于气虚卫外不固的多汗症。

2、浮小麦

浮小麦味甘性凉,归心经,具有益气除热、止汗的作用。其通过清心除烦、养阴敛汗改善阴虚内热导致的夜间盗汗,常与地骨皮、糯稻根等配伍,用于更年期潮热多汗或热病后虚汗不止。

3、五味子

五味子酸温收敛,归肺、肾、心经,具有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之效。其酸味能收敛止汗,适用于气阴两虚引起的自汗、盗汗,常与人参、麦冬组成生脉散,改善运动后大汗或久病虚汗。

4、煅牡蛎

煅牡蛎咸涩微寒,归肝、肾经,具有重镇安神、收敛固涩的作用。其煅制后增强固表止汗功效,多与龙骨配伍,用于阴虚阳亢导致的头颈部汗出增多,或更年期阵发性潮热盗汗。

5、山茱萸

山茱萸酸涩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收敛固脱的功效。其通过补肝肾之阴、收敛津液改善肝肾阴虚引起的夜间盗汗,常与熟地黄、山药配伍,见于六味地黄丸等方剂。

选择敛汗中药需根据具体证型辨证施治,自汗多属气虚,盗汗常见阴虚。建议出现异常多汗时先就诊明确病因,排除甲亢、结核等器质性疾病。中药使用需严格遵循剂量和配伍禁忌,避免自行长期服用固涩药物导致气机郁滞。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