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的不良反应通常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循环超负荷以及细菌污染反应等,需根据具体表现及时处理。
1、发热反应输血后出现体温升高是较常见的反应,可能与血液制品中的致热原或受血者对供血者白细胞、血小板产生免疫反应有关。患者可能出现寒战、高热等症状,一般需暂停输血并使用退热药物。
2、过敏反应轻度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严重时可出现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多因受血者对血浆蛋白过敏,或IgE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引发,需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抗组胺药物或肾上腺素。
3、溶血反应属于急症,常因ABO血型不合导致供血者红细胞被破坏。患者会出现腰痛、血红蛋白尿、黄疸,甚至肾功能衰竭。需立即终止输血,进行补液、碱化尿液等急救措施。
4、循环超负荷快速大量输血可能使血容量骤增,尤其易发生于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症状,需减慢输血速度并使用利尿剂。
5、细菌污染反应输入被细菌污染的血液制品可引发寒战、高热、感染性休克。常见于血小板等保存期较短的成分血,需立即停止输注并应用抗生素治疗。
若输血过程中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医护人员。严格遵循输血规范,输血前完善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检查,可降低不良反应风险。患者输血后应密切观察,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务人员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