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现象,通常与胆红素代谢异常有关。其形成机制主要涉及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处理能力下降或胆汁排泄障碍。常见原因包括肝细胞损伤、溶血性疾病及胆道阻塞等。
1、肝细胞性黄疸
由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引起。肝细胞受损后,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降低,导致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蓄积,出现皮肤黄染,常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患者需通过肝功能检查和病毒学检测明确诊断。
2、溶血性黄疸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输血反应等疾病。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非结合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肝脏处理能力,引起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显著升高。此类黄疸多伴有贫血、脾肿大,需进行溶血相关实验室检查。
3、胆汁淤积性黄疸
因胆管结石、肿瘤或胆管狭窄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使结合胆红素升高,表现为皮肤瘙痒、陶土色粪便。影像学检查如超声、MRCP可帮助定位梗阻部位。
出现黄疸应及时就医进行肝功能、血液学及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日常需避免肝损伤因素,如戒酒、慎用肝毒性药物,治疗期间严格遵循医嘱,切勿自行使用退黄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