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一种肠道疾病,指部分肠管及其系膜套入相邻肠腔内,导致肠内容物通过受阻和血液循环障碍。该病常见于婴幼儿,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但也可发生于其他年龄段。
1、病因机制
主要与肠道蠕动节律紊乱有关。婴幼儿因肠道发育未完善,在添加辅食、肠道病毒感染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易出现肠管异常蠕动。肠壁局部病变如息肉、肿瘤可能成为套叠起点,肠管在异常推动下形成套叠结构。
2、典型症状
表现为突发阵发性腹痛,婴幼儿表现为阵发性哭闹、蜷缩身体,发作间期可暂时安静。发病6-12小时后出现特征性果酱样血便,腹部触诊可扪及腊肠样包块。伴随呕吐、腹胀等症状,严重者出现皮肤花斑、意识模糊等休克表现。
3、诊断方法
高频超声检查为首选诊断手段,可显示"同心圆"或"套筒"征象。腹部X线可见肠梗阻征象,CT检查能清晰显示套叠部位及肠壁水肿情况,同时排查继发性套叠的器质性病变。
4、治疗措施
发病48小时内首选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可达80%以上。灌肠失败或怀疑肠坏死者需急诊手术,行手法复位或肠切除吻合术。术后需禁食补液,使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预防感染,肠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饮食。
出现阵发性腹痛伴血便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排查肠套叠。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家长应注意观察婴幼儿排便情况,添加辅食时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减少肠道刺激。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和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