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该病会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骨代谢平衡被打破,骨吸收超过骨形成,造成骨密度逐渐下降。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会加速骨质流失过程。此外,长期钙摄入不足、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诱发此病。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畸形等表现,严重者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就可能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或髋部骨折。
预防骨质疏松需要从年轻时开始加强骨量储备。建议每日摄入800-1200mg钙质,适量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进行快走、太极拳等负重运动。已确诊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化治疗,治疗方案可能包括双膦酸盐类药物、降钙素等抗骨吸收药物,配合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补充。定期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XA)检测骨密度变化,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