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可能是由长期便秘、腹泻、分娩等因素引起的,也可能与肛管狭窄、炎症感染等疾病原因有关。患者常伴随肛门疼痛、便血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长期便秘
长期便秘会导致大便干结,排便时过度用力可能使肛管皮肤受到机械性损伤,引发肛裂。患者日常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饮水,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开塞露、麻仁丸等药物软化大便。
2、腹泻
频繁腹泻会导致肛管皮肤长期受到粪便刺激和反复摩擦,增加黏膜损伤风险。患者需针对原发疾病治疗,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
3、分娩
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过度牵拉可能导致肛管后壁黏膜撕裂,产后便秘也可能加重症状。产妇可通过温水坐浴缓解疼痛,日常保持肛门清洁,必要时使用复方角菜酸酯栓促进愈合。
4、肛管狭窄
先天性肛管狭窄或术后瘢痕形成会导致肛管弹性下降,排便时更易发生撕裂。轻度狭窄可通过扩肛治疗改善,严重者需手术切除瘢痕组织,术后使用红霉素软膏预防感染。
5、炎症感染
肛周湿疹、肛窦炎等疾病可能引起局部组织脆弱,容易破裂形成肛裂。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高锰酸钾坐浴、头孢克肟片等药物控制炎症。
若肛裂反复发作或伴有持续出血、流脓等症状,需警惕合并肛瘘或感染可能。日常应避免久坐久站,保持规律排便习惯,出现急性疼痛时可暂时使用利多卡因凝胶缓解,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