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是发生在结肠黏膜的炎症性疾病,主要与感染、免疫异常、缺血等因素有关,可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等症状。其常见类型包括溃疡性结肠炎、感染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等,需结合病史、检查结果综合诊断。
1、疾病定义结肠炎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结肠黏膜炎症,病变可能累及直肠、乙状结肠甚至全结肠。常见诱因包括细菌或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肠道血流不足、放射性损伤等,不同病因导致的炎症机制存在差异。
2、常见类型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多从直肠开始连续性蔓延;感染性结肠炎常由志贺菌、沙门菌等病原体引发;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老年人,因肠系膜血管供血不足导致结肠黏膜坏死。
3、主要症状患者常出现持续性或阵发性左下腹疼痛,伴有腹泻、黏液脓血便,严重时出现发热、体重下降。溃疡性结肠炎可能伴有关节痛、虹膜炎等肠外表现,缺血性结肠炎可突发剧烈腹痛后出现血便。
4、诊断方法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黏膜充血糜烂程度,活检病理能明确炎症性质。粪便培养可鉴别感染类型,血液检查可评估炎症指标和自身抗体,腹部CT有助于诊断缺血性或重度炎症病例。
5、治疗手段轻度患者常用美沙拉秦等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中重度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硫唑嘌呤。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缺血性结肠炎需改善血流并控制感染。感染性结肠炎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治疗。
患者日常需保持低纤维、低脂饮食,避免乳制品和刺激性食物。急性发作期应充分休息,定期监测肠镜和营养指标。若出现持续血便、剧烈腹痛或发热,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