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通常是由于感染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以及血液传播等。若怀疑存在感染风险,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
1、性接触传播梅毒螺旋体可通过性行为传播,无保护措施的性接触会增加感染几率。患者感染后可能出现硬下疳、淋巴结肿大、皮肤黏膜疹等症状。一般可以遵医嘱使用注射用苄星青霉素、注射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用青霉素钠等药物进行治疗。
2、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梅毒后,病原体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染给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妊娠期梅毒可能引起流产、早产或胎儿畸形。孕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新生儿出生后也需进行预防性治疗,如注射用青霉素钠等。
3、血液传播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或与感染者共用注射针头等,均可能造成感染。此类传播途径在严格筛查献血者的医疗环境中较为少见,但仍需警惕不规范医疗操作的风险。确诊后需及时进行驱梅治疗,并避免与他人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
梅毒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确诊后需及时报告并隔离治疗。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完成全程治疗,性伴侣需同时接受检查。日常生活中需避免不安全性行为,治疗后需定期复查血清学指标以评估疗效,必要时进行神经梅毒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