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的医学原理主要与眼球结构异常或屈光系统改变有关,导致远处物体的光线无法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其形成机制涉及多种因素,通常可分为轴性近视和屈光性近视两种类型。
眼轴长度异常是轴性近视的核心原因。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眼轴长度约为24毫米,若眼轴过度增长至超过正常范围,即使角膜和晶状体的屈光力正常,光线也会聚焦在视网膜前方。这种情况常见于青少年生长发育期,随着身高增长,眼球前后径可能发生过度延伸,特别是持续近距离用眼会加速这一过程。
屈光系统异常则表现为角膜曲率过大或晶状体调节失衡。角膜作为眼睛主要的屈光介质,若其弧度异常增大,会显著增强屈光力。晶状体方面,长期处于调节紧张状态可能引发睫状肌痉挛,导致暂时性近视度数加深,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中尤为常见,被称为假性近视阶段。
从生物力学角度看,巩膜组织的机械强度减弱可能参与近视进展。研究表明,高度近视患者的巩膜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增高,导致眼球壁抗变形能力下降,在眼内压作用下更易发生扩张。此外,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在视网膜中的浓度变化,可能与户外活动不足导致的近视发展存在关联。
近视防控需综合采取科学用眼措施,包括保持30厘米以上的阅读距离、每40分钟近距离用眼后远眺5分钟、每日不少于2小时的户外活动等。建议青少年每半年进行专业验光检查,通过散瞳验光准确区分真性近视与调节性近视,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