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什么病

刘翠芸 感染性疾病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其传播途径主要为唾液接触,例如共用餐具或亲吻,因此也被称为“接吻病”。

1、病因

EB病毒是本病的主要病原体,属于疱疹病毒科。病毒通过感染口咽部上皮细胞和B淋巴细胞,引起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单核细胞增多。感染后病毒可长期潜伏于体内,免疫力下降时可能再次激活。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如共用餐具、水杯或亲密接触(如亲吻)。少数情况下可通过输血或器官移植传播。病毒在感染后可持续存在于唾液数月至数年,潜伏期一般为4-6周。

3、典型症状

患者常出现持续性发热(体温可达39-40℃)、咽痛伴扁桃体白色渗出物、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多超过1cm)。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脾肿大、眼睑水肿或皮疹,严重者可能并发肝炎或神经系统症状。

4、诊断方法

血常规检查可见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其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超过10%具有诊断意义。血清学检测EB病毒抗体(如VCA-IgM阳性)和EB病毒DNA检测可确诊。部分病例需通过肝功能检查评估肝脏受累情况。

5、治疗措施

本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发热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咽痛严重者可给予生理氯化钠溶液漱口。合并细菌感染时需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但需警惕可能引发皮疹。重症患者可短期应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反应。

日常需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脾破裂。患病期间需隔离,餐具单独消毒,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多数患者2-3周可自愈,若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或意识障碍,应立即就医。愈后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直至完全恢复。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