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引发多种副作用,常见的包括免疫抑制、代谢紊乱、消化道反应、骨质疏松以及神经精神异常等。具体表现因个体差异及用药剂量、疗程不同而有所区别。
1、免疫抑制激素可通过抑制免疫细胞活性、减少炎症因子释放等机制降低机体免疫力。长期使用可能增加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风险,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皮肤真菌感染等,严重时可能引发肺炎或败血症。
2、代谢紊乱激素可干扰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过程,导致血糖升高、血脂异常,出现向心性肥胖(面部及躯干脂肪堆积)、皮肤紫纹等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水钠潴留,引起血压升高或下肢水肿。
3、消化道反应激素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削弱胃黏膜保护屏障,增加消化道溃疡风险。典型症状包括上腹痛、反酸、黑便等,严重者可能出现呕血或便血等消化道出血表现。
4、骨质疏松激素可抑制成骨细胞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生成,同时干扰钙磷代谢,导致骨量减少。患者可能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轻微外伤即可能引发脊柱压缩性骨折或股骨头坏死。
5、神经精神异常激素可能影响中枢神经递质平衡,部分患者用药后出现情绪波动、失眠、焦虑等症状,严重时可能诱发躁狂发作或抑郁状态,停药后多可逐渐缓解。
使用激素类药物需严格遵医嘱,避免擅自增减剂量或突然停药。治疗期间建议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骨密度等指标,注意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若出现持续性头痛、视物模糊或严重情绪障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日常注意保持饮食均衡,适度进行负重运动以降低骨质疏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