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通常可以被视为胶体,但这一结论需要结合其成分和理化特性具体分析。胶体是指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至100纳米之间的分散体系,而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恰好符合这一特征。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中约90%是水,其余为蛋白质、电解质、葡萄糖等物质。其中白蛋白、球蛋白等蛋白质的分子量在数万至数十万道尔顿之间,其分子直径约为7-10纳米,恰好处于胶体微粒的尺寸范围内。这些蛋白质分子均匀分散在血浆的水相中,能够产生丁达尔效应,这是胶体的典型光学性质。
但血液中同时含有红细胞、白细胞等有形成分。红细胞的直径约7-8微米,白细胞约10-25微米,这些细胞的尺寸远超胶体微粒的界定范围。从整体来看,全血实际上构成了由胶体(血浆)和悬浊液(血细胞)共同组成的混合体系。在临床检验中,通过离心分离获得的血浆部分可单独作为胶体溶液进行研究。
在医学实践中,血液的胶体特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血浆中的蛋白质能形成约25-30mmHg的胶体渗透压,这对维持血管内外液体平衡至关重要。当患者发生低蛋白血症时,胶体渗透压下降会导致组织水肿,此时临床上会输注白蛋白等胶体溶液进行扩容治疗。理解血液的胶体特性有助于掌握其生理功能及相关的临床诊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