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即心肌梗死,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引起。常见原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其他疾病因素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心梗最主要的病因。长期高血脂、高血压等因素可导致冠状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体积增大,血管腔逐渐狭窄,当狭窄程度超过70%时,心肌供血明显受限。若斑块突然破裂,可能引发急性血管堵塞。
2、血栓形成当冠状动脉内的不稳定斑块发生破裂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形成血栓。血栓可在数分钟内完全阻塞血管,导致心肌细胞因缺氧而发生坏死。这种情况常见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3、冠状动脉痉挛某些情况下,冠状动脉可能出现持续性强烈收缩,导致血管完全闭塞。这种痉挛可能与吸烟、寒冷刺激、精神压力过大或滥用可卡因等物质有关,即使没有严重狭窄的血管也可能发生。
4、其他疾病因素高血压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增高,易形成血栓;严重贫血或低血压状态会减少心肌供氧。这些疾病若控制不佳,可能成为心梗的诱发因素。
5、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高脂饮食促进动脉硬化形成;缺乏运动导致代谢异常;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显著增加发病风险。
若存在胸痛持续不缓解、呼吸困难等疑似心梗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确诊患者需遵医嘱规范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同时严格戒烟、控制血压血糖、保持规律作息,以降低疾病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