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并非绝对遗传。该病的发生通常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但通过积极干预可有效降低发病概率。
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父母双方或一方患有高血压,其子女的患病风险较普通人有所增加。这可能与多个基因的遗传变异有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血压调节机制,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钠离子代谢等关键生理过程。
环境因素同样占据重要地位。高钠低钾饮食、缺乏运动、超重肥胖等不良生活习惯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长期精神紧张、吸烟酗酒等行为也会促进血压升高,这些因素与遗传背景产生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疾病发展。
年龄增长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血管弹性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动脉硬化程度加重,这使得收缩压呈现进行性升高的趋势。男性在更年期前患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绝经后患病风险会显著上升。
继发性高血压需特殊关注。由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明确病因引起的高血压约占5%-10%,这类情况往往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与原发性高血压相比,继发性高血压的遗传相关性相对较弱。
具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变化。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增加富含钾的蔬菜水果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维持BMI在18.5-23.9kg/m²范围。若发现血压持续超过130/80mmHg,应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