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症状主要包括皮肤黏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以及伴随原发病的全身表现。这些症状通常与胆红素代谢异常有关,可能由肝脏疾病、胆道梗阻或溶血等多种原因引起。
1、皮肤黏膜黄染黄疸最典型的表现为皮肤、巩膜(眼白)黄染。这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后,沉积在富含弹性蛋白的组织中。黄染通常从巩膜开始,逐渐蔓延至面部、躯干和四肢,严重时口腔黏膜也会发黄。
2、尿液颜色加深胆红素经肾脏排泄时会使尿液呈现浓茶色或酱油色。当血清结合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时,尿胆红素检测呈阳性,这种颜色改变在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中尤为明显。
3、粪便颜色变浅胆道完全梗阻时,胆红素无法排入肠道,粪便因缺乏粪胆素而呈现陶土色。这种症状常见于胆总管结石、胰头癌等导致的梗阻性黄疸,且常伴有皮肤瘙痒。
4、皮肤瘙痒高胆红素血症会导致胆盐沉积在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瘙痒。约20%-50%的黄疸患者会出现此症状,夜间加重时可影响睡眠,多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胆汁淤积性疾病。
5、伴随全身症状根据病因不同可能出现发热(如胆管炎)、腹痛(胆石症)、消瘦(恶性肿瘤)、贫血(溶血性疾病)或肝区胀痛(肝炎)等表现。急性溶血时还可出现寒战、腰背痛和血红蛋白尿。
出现黄疸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检查肝功能、腹部超声等项目。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皮肤黄染程度变化,避免摄入加重肝脏负担的食物,如高脂饮食和酒精。治疗需针对原发病进行,切勿自行使用退黄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