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主要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可能与病原体感染、免疫力低下、接触传播等因素有关。患者出现症状后应及时就诊,遵医嘱治疗。
1、病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会黏附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表面,释放毒性物质破坏细胞结构,导致支气管和肺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从而引发咳嗽、发热等症状。
2、免疫力低下长期熬夜、过度疲劳或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其免疫系统功能可能处于低下状态。此时呼吸道局部防御能力减弱,肺炎支原体更容易突破黏膜屏障,在呼吸道内大量繁殖并诱发感染。这类患者病程可能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
3、接触传播在人群密集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可能携带病原体。健康人群若未做好防护措施,近距离接触时易通过吸入污染空气被感染。学校、医院等场所较易出现聚集性病例,需特别注意防护。
支原体肺炎确诊后,一般可遵医嘱使用阿奇霉素片、左氧氟沙星片、多西环素片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若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前往呼吸内科就诊,避免延误病情。治疗期间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做好呼吸道隔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