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通常指乙型肝炎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该病毒可导致急慢性肝炎,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1、病毒结构
乙型肝炎病毒由包膜和核衣壳组成,包膜含有表面抗原,核衣壳包含核心抗原和病毒DNA。病毒进入肝细胞后,其DNA在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作为复制模板。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垂直和性接触传播。医源性感染和共用注射器是重要传播方式,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可存活7天,微量污染血进入人体即可引发感染。
3、临床表现
急性感染表现为乏力、黄疸和肝区疼痛,约5-10%成人感染者转为慢性。慢性肝炎患者可能出现蜘蛛痣、肝掌,长期炎症会导致肝纤维化,每年约2-5%的肝硬化患者发展为肝癌。
4、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测,包括乙肝五项和HBV-DNA定量。表面抗原阳性持续6个月可确诊慢性感染,病毒载量超过2000IU/ml需启动抗病毒治疗。
5、防治措施
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可抑制病毒复制,需长期用药。接种重组酵母疫苗可产生有效保护抗体,新生儿应在出生24小时内完成首剂接种,保护率达95%以上。
若存在高危暴露行为或肝功能异常,建议及时检测乙肝标志物。慢性感染者应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和甲胎蛋白,肝硬化患者需进行胃镜和超声筛查。避免饮酒和滥用药物,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