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间出现血块且形似肉样组织,可能是生理性子宫内膜脱落现象,也可能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因素有关。若血块频繁出现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原因。
1、生理性子宫内膜脱落月经是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的过程,脱落的子宫内膜混合血液排出时可能形成暗红色或深褐色血块,尤其在经量较多时更易出现。这类血块通常直径小于3厘米,无特殊异味,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无需特殊处理。
2、子宫肌瘤黏膜下肌瘤或肌壁间肌瘤可能改变宫腔形态,影响子宫收缩力,导致经血滞留形成较大血块。患者常伴有经期延长(超过7天)、经量增多(每小时浸透一片卫生巾)等症状。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米非司酮片、氨甲环酸片等药物控制症状,直径超过5厘米的肌瘤需考虑宫腔镜手术切除。
3、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可能引起子宫异常收缩,导致经血排出不畅并形成血块,血块中可能混杂黏液样组织。患者多伴有严重痛经、性交疼痛或排便疼痛,可通过超声检查发现病灶。治疗常用地诺孕素片、屈螺酮炔雌醇片等药物抑制内膜生长,必要时行腹腔镜病灶切除术。
若血块持续存在或伴有头晕乏力(可能提示贫血)、发热(可能合并感染)等情况,建议进行妇科超声检查、性激素六项及血常规检查。日常生活中需注意记录月经周期、经量及血块大小变化,避免经期剧烈运动,保持外阴清洁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