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是指身体协调运动能力下降,导致动作笨拙、不协调的临床表现。这种症状通常与小脑、脊髓或前庭系统损伤有关,可能由多种疾病因素引发,表现为姿势维持、步态控制及精细动作执行障碍。
1、协调功能异常共济失调的核心特征是运动协调能力受损。小脑作为运动调节中枢,若因外伤、炎症或退行性病变受损,会导致肌肉收缩时序和力度的调控失常,表现为写字歪斜、持物颤抖等精细动作障碍,临床上可通过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等神经学检查发现。
2、步态异常约60%患者出现行走不稳症状。典型表现为基底增宽步态,即双足间距明显增大以维持平衡,行走时身体左右摇摆,转弯困难,严重者需扶墙或助行器移动。这种步态异常常见于遗传性共济失调或酒精性小脑变性患者。
3、语言障碍30%-40%患者存在构音异常。由于发音肌群协调障碍,可能出现爆破样语言(语音突兀增强)、音节分解或语速缓慢,称为共济失调性构音障碍,多见于多系统萎缩等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日常应注意防跌倒,居家环境需移除地面障碍物,浴室安装防滑垫。建议神经内科专科就诊,通过磁共振成像、基因检测等手段明确病因,针对卒中、肿瘤等可逆性因素及时干预,遗传性疾病可进行康复训练改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