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由人巨细胞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感染,属于疱疹病毒科。该病毒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多数感染者无明显症状,但免疫缺陷者或新生儿感染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巨细胞病毒具有潜伏感染特性,可在人体内长期存在。
1、病毒特性人巨细胞病毒是双链DNA病毒,具有严格种属特异性。其结构包含162个壳微粒组成的二十面体衣壳,外层由脂蛋白包膜包裹。病毒通过吸附宿主细胞表面受体进入,利用宿主细胞器完成复制。病毒可在唾液腺、肾脏等组织中建立潜伏感染,免疫抑制时重新激活。
2、传播途径主要经唾液、尿液、血液、精液等体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包括胎盘感染、产道接触和母乳喂养。医源性传播可能通过器官移植或输血发生。成人密切接触如性行为、接吻等是重要传播方式,托幼机构儿童间传播率可达85%。
3、症状表现免疫功能正常者多呈隐性感染,部分出现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表现,包括持续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免疫抑制患者可发生视网膜炎、肺炎、胃肠炎等严重并发症。先天性感染可致胎儿生长受限、小头畸形、感音神经性聋等后遗症。
4、高危人群器官移植受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后感染风险增加60-80%。HIV感染者CD4+T细胞<50/μL时易发播散性感染。妊娠期原发感染导致40%胎儿感染风险。早产儿输血相关感染率可达15%。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阳性率较普通人群高3-5倍。
5、治疗方法更昔洛韦和缬更昔洛韦是首选抗病毒药物,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发挥作用。膦甲酸钠适用于耐药病例。免疫球蛋白制剂可用于骨髓移植患者预防。治疗期间需监测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副作用,严重病例需联合支持治疗。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管理需根据个体免疫状态制定方案。孕妇应加强血清学筛查,育龄妇女建议孕前检测IgG抗体。接触婴幼儿的医护人员需严格手卫生。器官移植受体应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出现持续发热或视力异常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抗病毒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