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杆菌感染可引起腺鼠疫、肺鼠疫以及败血症型鼠疫等疾病,具体类型与感染途径及病情进展相关。以下是具体分析:
1、腺鼠疫
腺鼠疫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通过被感染跳蚤叮咬传播。鼠疫杆菌侵入人体后,可引发局部淋巴结炎,表现为腹股沟、腋窝或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常伴有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败血症或继发肺鼠疫。
2、肺鼠疫
肺鼠疫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染性极强。患者会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咳血性痰及呼吸困难,病情进展迅速,常伴有严重中毒症状,如高热、意识模糊等。此型鼠疫需严格隔离,并立即使用抗生素治疗。
3、败血症型鼠疫
败血症型鼠疫可由腺鼠疫或肺鼠疫发展而来,表现为全身广泛出血、休克及多器官衰竭。皮肤黏膜可见瘀斑、瘀点,患者可能出现谵妄、昏迷,死亡率较高。早期静脉注射抗生素如链霉素、多西环素或环丙沙星是治疗关键。
若怀疑接触鼠疫杆菌或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到传染病专科医院就诊,避免与他人接触。日常需注意防蚤灭鼠,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尸体,疫区人员可遵医嘱预防性用药。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循隔离措施,防止疾病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