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伴有吃奶欠佳、体重增长缓慢等表现。该病属于新生儿黄疸的一种类型,通常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但一般不伴随其他明显异常。
1、皮肤巩膜黄染母乳性黄疸的主要特征是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向躯干、四肢蔓延。黄染程度多为轻度至中度,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但多数不超过15mg/dl。这种黄染在日光或白光下较为明显,按压皮肤时可见局部颜色变淡。
2、黄疸持续时间较长与生理性黄疸相比,母乳性黄疸的消退时间较晚。早发型可能在出生后3-4天出现,持续1周左右;晚发型则常在出生后5-7天出现,部分可持续至生后2-3个月,但胆红素水平通常不会进行性升高,且随母乳喂养减少可逐渐减轻。
3、其他非特异性表现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吃奶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但通常不伴有发热、嗜睡、呕吐、大便颜色变浅等异常症状。极少数情况下,若胆红素水平过高,可能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如肌张力异常,但此类情况较为罕见。
如果发现新生儿黄疸持续不退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监测胆红素水平。母乳性黄疸多为良性过程,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排除其他病理性黄疸的可能。医生可能建议暂停母乳喂养观察黄疸变化,或根据胆红素值决定是否需要光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