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手术的三个间隙通常指经鼻蝶窦入路手术中涉及的三个解剖结构,包括鞍膈间隙、海绵窦间隙和鞍底间隙。这些间隙为手术操作提供了重要的解剖标志和操作空间。
1、鞍膈间隙鞍膈是覆盖在垂体上方的硬脑膜结构,与垂体之间存在潜在腔隙。鞍膈间隙的解剖位置决定了术中需谨慎处理,避免损伤上方的重要神经和血管。若肿瘤突破鞍膈向上生长,可能增加手术难度及术后脑脊液漏风险。
2、海绵窦间隙位于垂体两侧的海绵窦内含有颈内动脉和颅神经。该间隙的解剖特点是血管神经结构密集,术中需通过神经导航或内镜技术精准定位。肿瘤侵犯海绵窦时,手术需在保护颈内动脉的前提下分块切除病变组织。
3、鞍底间隙即垂体窝底部的骨质结构,经蝶窦入路时需磨除鞍底骨质进入垂体窝。该间隙的骨质厚度存在个体差异,术中需结合影像学评估选择合适磨除范围。鞍底重建是术后防止脑脊液漏的关键步骤,常采用人工材料或自体组织修补。
垂体瘤手术需由神经外科医生根据肿瘤大小、生长方向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制定个性化方案。术后需定期复查激素水平和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复发迹象。任何手术操作均应严格遵循解剖层次,以最大程度保护正常垂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