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一直低可能与生理性因素有关,也可能由甲状腺功能减退、心力衰竭、药物作用等病理性原因引起,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生理性低血压常见于体质瘦弱的人群,通常无明显症状,而病理性低血压多伴随其他不适表现。
1、生理性低血压部分人群因遗传或体质因素,血压测量值长期低于正常范围(收缩压<90mmHg或舒张压<60mmHg),但无头晕、乏力等异常症状,这种情况属于生理性低血压,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此类人群需注意加强营养,规律监测血压变化。
2、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导致代谢率降低,引起心率减慢、血容量减少,从而造成血压下降。患者常伴有畏寒、乏力、皮肤干燥等症状,可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测确诊。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等药物进行替代治疗。
3、心力衰竭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受损时,心脏泵血量减少可能导致血压降低,常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炎等疾病。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需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确诊。治疗时可使用地高辛片、呋塞米片、螺内酯片等药物改善心功能。
4、药物作用过量服用降压药(如硝苯地平控释片)、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片)或抗抑郁药(如盐酸阿米替林片)可能导致血压持续偏低。若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低血压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治疗方案。
长期血压偏低且伴随不适症状者需尽早就诊,通过血常规、生化检查、激素水平测定等明确病因。日常生活中需避免突然改变体位,起身时应缓慢动作,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引发跌倒。若正在服用降压药物,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增减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