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发烧可能与生理性原因有关,也可能与感染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系统疾病等病理性原因相关。若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生理性原因
女性在月经期间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可能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异常,出现短暂低热。这类发热通常不超过37.5℃,且随着经期结束自行消退,一般无需特殊用药干预。
2、感染性疾病
经期宫颈口扩张、阴道pH值改变等因素可能增加生殖系统感染风险,如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病原体感染引发的炎性反应会释放致热因子,导致体温升高至38℃以上,可能伴有下腹疼痛、分泌物异常。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也可能引发发热,常见于经期卫生不良者。此时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片、左氧氟沙星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治疗。
3、子宫内膜异位症
异位内膜组织在经期发生出血性炎症,可能刺激机体产生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引起周期性发热并伴随严重痛经。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症状,或使用孕三烯酮胶囊、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等药物抑制异位内膜生长。
4、免疫系统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经期可能因激素水平变化诱发疾病活动,出现发热伴关节痛、皮疹等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甲氨蝶呤片、硫酸羟氯喹片等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
若经期发热持续超过3天或体温超过38.5℃,或伴有寒战、剧烈腹痛、异常出血等情况,需警惕严重感染或其他器质性疾病,应及时到妇科或免疫科就诊,完善血常规、超声检查等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