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的好发部位通常为回盲部,其次可见于升结肠、空肠、回肠及十二指肠等部位。该病多继发于肺结核,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后易在淋巴组织丰富的区域定植,导致局部病变。
1.回盲部回盲部是肠结核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约占80%-90%。该区域肠腔较狭窄,肠内容物停留时间较长,且淋巴组织丰富,结核分枝杆菌易在此处定植并引发炎症反应。患者常出现右下腹疼痛、腹泻或便秘交替、腹部包块等症状。
2.升结肠约5%-10%的肠结核累及升结肠,病变多与回盲部结核灶连续蔓延相关。此处病变可导致肠壁增厚、溃疡形成,严重时可能引起肠腔狭窄或梗阻,表现为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临床表现。
3.空肠和回肠空回肠结核病较为少见,约占3%-5%。病灶常呈多发性,易导致肠壁纤维化及肠粘连,可能引发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可能出现脐周疼痛、营养不良等表现,需通过肠镜或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4.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结核罕见,多与全身播散性结核有关。该部位病变可能导致上腹部疼痛、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并发消化道出血或穿孔,需结合胃镜及病理活检进行鉴别诊断。
若出现持续性腹痛、消瘦、低热等疑似症状,建议及时到消化内科或感染科就诊。通过肠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测及结核菌素试验等明确诊断后,需遵医嘱规范进行抗结核治疗,同时注意加强营养支持,避免自行中断用药导致耐药性产生。